欢迎访问德医网!
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德医网
有问题  问医生

扫一扫   快速解答

  • 网站首页
  • 科室
  • 专家
  • 保健常识
  • 专家问答
  • 关于德医
  • 神经外科 脊髓肿瘤|垂体瘤|脑膜瘤|脑血管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胶质瘤|三叉神经痛|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儿童脑肿瘤|
  • 神经内科 脑梗塞|脑瘫|帕金森|脑血管病|脑萎缩|癫痫|脑出血|脑供血不足|
  • 其他科室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您现在的位置是:德医网 > 科室 > 神经内科 > 重症肌无力 > 重症肌无力症状 >

重症肌无力不同年龄段的症状表现

来源:德医网   时间:2015-03-26   浏览次数:次

  重症肌无力不同这个疾病现在患上的人是非常的多,而且重症肌无力不同这个疾病现在不论是那个年龄段的人都是非常容易患上的。不同年龄段的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了解各个年龄段重症肌无力不同的症状,才能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不同年龄段重症肌无力症状

  1、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此型指正常母亲的新生儿患重症肌无力,家庭中常有重症肌无力病人。42%病例于2岁时,66%于20岁以前发病。病婴中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有关。突触后膜结构畸形;几乎完全缺乏有功能的接头褶,微小结构减少,终板乙酰胆碱受体不足。

  2、成人肌无力:70%成人肌无力病例有胸腺增生,年轻人多见;10%~15%病例有胸腺瘤,老年人常见。男性病人较女性发病快,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临床过程有明显的加剧期和缓解期,3/4眼肌受累的病人,在第1~3年内发展成全身型肌无力,咽喉肌受损,最严重时,可有多组肌群受累而出现不对称的症状组合。活下来的大部分病人变为慢性迁延,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3、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约12%~20%患重症肌无力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患重症肌无力,通常出生时即有体征,但偶尔拖延12~18h,常合并吸吮困难和下咽困难,哭声无力,呼吸困难需用辅助呼吸。眼睑下垂,面肌无力,表情差。母亲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是主要的病因。

  4、家族性婴儿型重症肌无力:指正常母亲的婴患重症肌无力,家族中有其他重症肌无力病人,如兄弟或姊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和摄食困难,尤以呼吸暂停的特点而有别于前两型,常因呼吸衰竭致使婴儿死亡。多在2岁内症状发作,有自然缓解倾向,随年龄增长百好转,但也可因感染后再将近引起窒息致死。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故应早期确诊。

  5、胆碱酯酶缺乏:此型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在终板亚神经结构缺乏乙酰胆碱酯酶所致,发生于儿童累及眼肌和颅神经Ⅸ~Ⅻ支配的肌肉,躯干肌肉也受累,肢体近端较远端重。腾喜龙试验阴性,用抗肿碱酯酶药物或增加乙酰胆碱释放的胍无效,而强的松治疗效果明显。

  6、青少年肌无力:全部肌无力病例的4%在10岁前发病,24%病例在20岁前发作,女性占优势(4:1)。此型与婴儿型相反,遗传因素相对小,主要是免疫机制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病程进展慢,有明显起伏,胸腺瘤少见。

  上海德济医院专家表示:重症肌无力不同这个疾病给患者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一旦患上重症肌无力不同这个疾病治疗一定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治疗患者才能尽快的远离疾病。

上一篇: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下一篇:重症肌无力常见的症状不容忽视
将本文分享到:

相关问答

健康无须等待,今日医学顾问在线,零距离解决您的困扰!
  • 重症肌无力这个疾病可以治疗吗

相关文章

相关疾病

健康无须等待 专家零距离解决您的困扰!

脑梗塞脑瘫帕金森脑血管病脑萎缩癫痫脑出血脑中风脑血栓脑梗死脑供血不足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睡眠障碍格林巴利综合症颞叶癫痫额叶癫痫偏瘫截瘫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疾病
脑科医院权威专家 更多
郭辉

郭辉

擅长:功能神经疾病,尤其是癫痫病的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手术,面...【详情】

徐启武

徐启武

擅长:脑肿瘤、脊髓肿瘤及各种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颅底肿瘤、脑...【详情】

  • 常见脑部疾病
  • 如何治疗儿童脑肿瘤

精彩专题

手术治疗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需要及时治疗...【详情】

脊髓肿瘤 垂体瘤 脑膜瘤 脑血管瘤 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

最新文章

  • 小儿脑瘫要如何预防
  • 小儿脑瘫怎么护理最有效
  • 小儿脑瘫能治疗好吗
  • 脑血管病会导致患者瘫痪吗
  • 脑血管病需要多久可以治疗好
  • 脑血管病是不是遗传病
  • 不良的晚餐习惯千万不能养成
  • 秋季减肥吃什么专家来教你
  • 脑梗塞不能忽略的检查方法
网站首页|专家团队|关于德医|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4 沪ICP备14004229号-2  版权所有 德医网 - 中国领先的脑科健康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医网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